誰有權利寬恕兇手

點閱:1

作者:張建偉著

出版年:2020

出版社:清文華泉

出版地:臺北市

格式:EPUB 流式

EISBN:9789865552381 EPUB

分類:社會學  SDG16 和平、正義及健全制度  

法官袍為什麼是黑色?
為什麼英美盛行陪審團制度?
代替法官判案的「電腦裁量」有可能實現嗎?
面對十惡不赦的罪犯,究竟誰有權利寬恕兇手?

 ║如果你的敵人是撒旦,就不要再顧慮一般的規則──刑訊心理學

  刑訊者施行殘酷行為的安慰,在於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:對方是他認定的罪犯,刑訊有著高尚的目的。他們之所以走向罪惡,是因為良好的、可欲的目標給暴力、壓迫性行為提供了合理性論證。要是人們不相信目的可以證明手段,罪惡也許就不會發生了;要是他們用判斷其目的的標準來評價其手段,罪惡也許會戛然而止。    
  有一些刑訊者以虐待為樂,有跡象表明。年輕的新手會顯露出焦慮和不安,有經驗的行刑者卻保持著冷酷和職業化的態度。不過,很明顯,新的行刑者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冷酷和野蠻。

 ║即使出庭,也要光鮮亮麗──被告人衣著的祕密
  為什麼在歐美國家的刑事法庭上,被告人往往穿著得體,即使平時衣著隨便,此時也要穿得有模有樣?
  人的衣著有符號作用,若被告人衣服穿得讓人一眼看去像個罪犯,對於職業法官和陪審團,都會造成暗示作用:那就是被告人有罪。所以讓出庭被告人衣著體面,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偏見。
  而既然被告人受無罪推定原則的保護,就沒有理由讓他在法庭上帶上罪犯的「符號」──穿背面有號碼的衣服、剃光頭、戴鐐銬。因此,被告人出庭可以西裝革履,可以手執《聖經》。法庭上這些外在的表現,方與無罪推定的內在精神相契合。

 ║一個手勢,損失了九萬五千美元──英美的對抗制訴訟

  美國一名家庭主婦被轎車撞傷,她要求肇事者賠償十萬美元,而她的內科醫生支持這一說法,因為事故發生後是他為這位受害者診治的。醫師順利提供完證詞走下證人席,經過原告及其律師身邊時,他亮出了表示勝利的V字形手勢──這是一個代價昂貴的錯誤。
  陪審團看到了這個手勢,他們想這位醫生是偏袒一方的,其證言不可完全信賴,於是最終裁決只賠償那位婦女五千美元。
  ──這就是對抗制訴訟,它是從英國習慣法傳統中成長起來的審判制度。
  如今,英美式的對抗制訴訟模式使不少人為之傾倒,但我們不妨記住日本學者的忠告:「從犯罪現場到監獄之間,有著許多岌岌可危的橋,有時人會墜落於水中──美國就處在這一危險的境地之中。」

  從那個代價昂貴的手勢,可以見微知著。

 ║讓我們跟隨本書,像法律人一樣思考
  如果社會中多數人能夠「像法律人一樣思考」,則法治的社會基礎就容易形成,社會正義就容易得到維護。對於社會法治意識來說,法律人建立起一種道德秩序,樹立一種形象,有助於促成和強化這種意識,法律人透過自己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可以對社會產生良好的影響,樹立一種示範作用,從而促進司法環境的改善。所以,當我們想到「像法律人一樣思考」這樣的概念時,心目中的法律人應當是值得信賴的,值得尊重的。

張建偉

  • 版權頁
  • 第一輯 正義的圖騰
  • 司法的意象
  • 忒彌斯的眼睛
  • 聽聽曹劌怎麼說
  • 智慧不遺傳
  • 百代皆行秦政制
  • 法官對抗國王
  • 司法統制的假期
  • 老袁都懼它三分
  • 彼拉多式司法
  • 國情也分好歹
  • 新威權主義的法制
  • 第二輯 站起來的我們
  • 喪鐘為誰而鳴
  • 公民學
  • 法律沒有說
  • 無罪推定濫觴於中國嗎?
  • 跪還是不跪,這是個問題
  • 主宰與敬畏
  • 點名撞見「鬼」
  • 刑訊心理學
  • 公堂上,穿著細事也莫等閒看
  • 我們還用「竄至」行文嗎?
  • 法治不在線
  • 第三輯 拉著古人聊聊天
  • 追念李離
  • 石奢的選擇
  • 李斯來信
  • 酷吏的終局
  • 戴胄的失信論
  • 《申報》與楊乃武案
  • 第四輯 巴掌大的一塊青天
  • 誰有權利寬恕兇手
  • 沉默是金
  • 社會正義的「活人祭」
  • 面子、心態與法律的尊嚴
  • 等不來的果陀
  • 不自願豈可得乎
  • 尷尬的「福爾摩斯」
  • 第五輯 活人的司法
  • 司法四病
  • 黑色的法袍,緘默的法官
  • 活到這年紀沒有一個汙點
  • 法官該分等級嗎?
  • 誰動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
  • 律師該分等級嗎?
  • 伽利略與知識等級制
  • 「怨偶」意識
  • 行賄者的好日子到頭了嗎?
  • 縱然一夜風吹去
  • 第六輯 卻疑春色在鄰家
  • 刑事法庭內的壁畫
  • 從案件名稱看訴訟對抗性
  • 代價昂貴的手勢
  • 會錯意的一幕
  • 龐德的忠告
  • 家·城堡·垃圾箱
  • 電視觀眾看得見的正義
  • 梅汝璈眼中的東京審判
  • 安斯蒂與「貪汙巴士」
  • 法院門前的掮客